《大乘起信论》界诠法师 宣讲(049)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上次我们看到《大乘起信论》七十八页这个地方,是根据心生灭门的心生灭,下来就是不觉相。从不觉相中的别说枝末那个地方而来的,是不觉。


那么不觉到底是什么个情形呢?它的相状又是如何呢?所以上面有三细六粗相。


先是无明,因为《起信论》它没有讲到十二因缘,其实它有十二因缘的意思,而没有直接讲十二因缘,是依无明而讲缘起。


我们看到很多缘起啊!业感缘起啊!赖耶缘起啊!这个地方讲的是无明缘起的内容。


【二者、能见相,以依动故能见,不动则无见。】


第一个三细当中呢?无明业相就是指的无明行,无明和业它们两个在一起,也就是无明和行,行也就是业的内容。


那么第二点是“能见相”,在唯识里面无非是讲见分,十二因缘里面应该是属于识。无明、行、识,识通常就是投胎的情形啊!因为有无明和业,所以才有识的产生。


《起信论》讲“以依动故”,“动”就是业相,有动它业相就显现,故因动而能见,就是比较粗显的意思。


“不动则无见”,不动,因为心静止跟本觉一样,你看不出来。有动了,然后就发现它有相。


【三者、境界相,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,离见则无境界。】


第三是“境界相”,这个相当于唯识的相分,这里也就是相当于十二因缘当中的名色和六入。


“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”,因为能见嘛!能见肯定有所见,这样的事情产生了,所以有境界妄现,能见。前面一个是能见相,既然是能见相,所以有一个妄现的境界现前。


“离见则无境界”,这通常也就是唯识的道理,离开见就无有境界,主观的意识没有,外面境界就不知道了。


【以有境界缘故,复生六种相。云何为六?】


“以有境界缘故”,下面是从第三点开出来的六粗相。有境界缘,所以有缘呐!缘接下去会怎么样呢?就有这六种情形。云何为六?


【一者、智相,依于境界,心起分别,爱与不爱故。】


“一者、智相”,跟上面相连下来,无明、行、识、名色、六入,然后呢?十二因缘在这里应该是什么?智相就是触相。


下面解释说,“依于境界,心起分别”,能见到它动,动了以后境界就现前了。


境界现前,你会去分别它,感觉它,所以这个地方说“依于境界,心起分别,爱与不爱故”。喜欢或者不喜欢去感觉,感触,心去触境。


【二者、相续相,依于智故,生其苦乐觉心,起念相应不断故。】


第二“相续相”,相当于十二因缘的受。“依于智故”,上面那个智不是智慧,不能理解为般若智慧那个智,它只是了别分别的意思。

这个智在这里当分别讲,能够了别外面的境,相续相产生。


“依于智故”,依于上面分别的缘故,对境产生分别啊!“生其苦乐觉心”,“觉”理解为受,苦乐感受的心生起来。


苦的,你感觉怎么样啊!好或不好的心生起来。那么“起念相应不断”,念头一直说,这个好还是不好,这些念起来了。      


 …… 下回待续 



阅读原文